古人言:「得饒人處且饒人」後半句才是重點,說透為人處世之道

古人流傳下來的俗語,都具有一定教育意義,每一句俗語都有深刻的大道理。很多民間俗語雖然沒有記錄在冊,卻在人與人之間口口相傳中,逐漸理解其中的內涵,並教會人們為人處事的大道理。

從小父母就教育我們做人要大度,不能斤斤計較或者得理不饒人。即使自己在各方面都在理,也要做到「得饒人處且饒人」。隨著人們的閱歷逐漸豐富,慢慢的知道這句話的真正精髓所在,「饒人處且饒人」也體現了做人的原則。

而在處理的事情的時候,最好還是以一個寬容平和的心態,多設身處地的站在別人的角度去為別人著想,才能夠更好的體諒和寬恕別人,也才能夠團結更多的人,形成自己的助力。

Advertisements

那如果我們尋根溯源,就會發現這句話其實出自《唾玉集》,原文里是說:「爛柯真訣妙通神,一局曾經幾度春。自出洞來無敵手,得饒人處且饒人」。

這句看似簡單易懂的俗語背後,其實蘊藏著非常深刻的哲理。

你看他就算是「自出洞來無敵手」的時候,還要考慮到人與人之間也有非常複雜緊密的聯繫,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會有交集,所以在平時儘可能的寬容大度。給別人留下一個好印象,也是對自己非常有益的事情。

Advertisements

如果一個人在生活當中都是斤斤計較,覺得自己有道理就可以咄咄逼人的話,久而久之他的人際圈就會越來越狹小,活得也非常的痛苦。

那如果在別人犯了錯誤的時候,我們仍然選擇原諒寬容,既可以給別人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,又可以顯示出自己寬廣的胸襟,展現自己善良的一面,樹立一個非常良好的形象。

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,其實這句話還有下半句,才是整首詩當中的精華所在,這下半句就是「得放手時須放手」。

其實在生活當中我們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選擇,有的時候面對很多兩難的抉擇,我們真的不得不放棄一個,才能夠獲得另一個,而人生其實就是在不斷的選擇和失去當中不斷的成長。

如果我們只把目光聚焦在自己失去了什麼,只看到眼前的蠅頭小利的話,那顯然就會失去越來越多的東西。

而現在選擇放手,其實是為了以後獲得更多,走的更久更遠。

Advertisements

文章未完,前往下一頁繼續閱讀

下一頁

1/2

Advertisements

編輯精選推薦 More +